听新闻
放大镜
我院强化抓手 创新举措 推动检察调研与检察业务融合发展
2017-11-17 14:28:00  来源:办公室

近年来,我院在开展检察调研工作中,积极践行服务大局、服务司法办案宗旨,坚持务实创新工作思路,主动适应司法改革新要求,不断提升调研工作能力,以队伍、制度、质效等为抓手,促进调研与检察业务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2014年以来,我院调研成果获单项奖28项,法律政策研究室荣立集体三等功。我院的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打牢基础“聚力” 

  充分认识调研工作在检察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准确定位,强化措施,为检察调研工作给予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必要的履职保障。一是抓好队伍。院党组高度重视检察调研工作,实行职能部门主导、汇聚调研骨干合力发展的工作模式,配齐、配强调研力量。研究室配备了1名员额检察官和2名检察辅助人员,在全院各部门选拔23名调研素能较好的干警组成检察调研小组作为调研力量的强化和延伸,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培训、练兵等活动,其中有2名干警被评为省级检察调研专门人才,5名干警被聘为苏州大学检察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二是增强保障。每年将调研经费列入检察业务经费编入财务预算,包括购买书籍资料、实地调查、研讨交流等合理开支,为调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建立检察调研重点课题招标制度,搭建重大调研课题和创新项目的合力攻关平台。与江南大学法学院结对共建,促进法学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结合,在课题申报、论文评审、专题研讨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三是营造氛围。将调研工作作为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建立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年初将调研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将研修成果列入检察官绩效考核,在干部晋升、检察官遴选考核中,优先考虑调研成绩突出的干警;院领导以上率下,带头开展调研,深入基层社区、企业开展大走访,形成领导带头、人人参与的调研工作格局。 

  二、部门联动,优势互补“共赢” 

  根据检察调研工作兼具综合性与业务性的特点,加强研究室与业务部门的配合协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享成果。一是合力攻关。研究室与业务部门联合对某一重点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共享型调研成果。如2016年我院在实施“预防渎职犯罪视野下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转变”这一重点课题中,研究室与反渎局联合组成调研组,相互配合协作,经过2个月的深入调查,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区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并在最高检主办的《检察调研与指导》期刊上发表。二是双边协作。在开展指导案例、典型案例推荐评选工作中,研究室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能协作,由业务部门筛选出符合评选条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研究室进行修改,阐明要旨和经验做法,然后向上推荐。2015年以来共上报典型案例47件,其中获中央级表彰2件,省级表彰6件,先后获得全国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民事检察优秀案件、全省检察机关反贪十大精品案例、全省检察机关反渎精品案件等一系列精品案例。三是集体研讨。对于一些综合性、政策性较强、单个业务部门实施有一定难度的调研课题,一般采用研究室牵头、多个业务部门配合的形式实施,研究室不定期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调研骨干召开研讨会,充分吸收业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成稿。近年来,我院采用这种研究室主导、多部门协作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20余次,先后开展了服务园区发展、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产权保护、社会治理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性调研课题,为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推动检察工作服务大局拓宽了思路和渠道。 

  三、制度给力,务实调研“多产” 

  建立检察调研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重点调研课题招标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和激励,研究室负责实施过程中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一是突出重点。坚持围绕贯彻落实上级的工作部署、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全院重点工作和司法办案开展务实调研,深入分析当前的形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促进规范性文件及时出台。今年以来,先后围绕检察信息化建设、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服务生态环境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了我院检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意见,服务全区生态环境治理“263”专项行动的意见、督促全院53项重点工作任务的推进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二是关注热点。积极关注司法责任制改革热点,充分发挥检察调研队伍的“智库”作用,每年确定6-7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成立课题组进行调研,从基层检察院的角度来观察司法责任制改革,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改革要求的具体落实;同时将调研成果向法学知名期刊推荐。2014年来共实施重点调研课题25个,先后在《人民检察》、《检察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检察研究》等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在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检委会制度、推进公益诉讼、强化法律监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理论研究成果。三是塑造亮点。将调研工作作为工作创新的重要措施,将调研课题与创新项目进行捆绑,从项目论证到阶段推进,从项目实施到经验总结,课题组全程跟踪,及时关注,深度参与,先后推出了明廉清心感悟教育基地、知识产权同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风险预警机制等一批具有滨检特色的创新项目,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明廉清心感悟教育基地自2014年以来接受参观的党员和干部职工近2万人次;滨湖区知识产权同盟为辖区100余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行贿犯罪查询风险预警工作2016年得无锡市法治惠民实事工程二等奖,被基层群众誉为“充满温情的检察司法行为” 

  四、质效并重,文研融合“增色” 

  坚持开放融合的理念,在调研工作中适当引入文学和文化因素,注重实体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提升质效,增强特色。一是创新观点。注重调研作者思想观念的新颖性和原创性,对创新思维予以支持和鼓励。坚持问题导向,规定每个课题围绕一个问题集中开展研究,力求做到原因分析透彻,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室加强对调研工作的指导,与课题作者开展“面对面”的思想交流,考察作者观点是否具有新颖性,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明确写作的基本要求,避免写作过程中多走弯路。二是锤炼语言。充分认识标题作为“文眼”的重要性,注重语言的锤炼,精心打磨调研文章标题,如在《论预防渎职犯罪视野下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转变》论文中,采用了“前车之鉴、守堤之困、破冰之船、可循之路”形象生动的小标题;在“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求索路径”的课题调研中,采用了“名与实的落差、本与位的疏离、消与长的局势”排比式标题,对法律监督的形势作出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得到期刊编辑和读者的一致认可。三是汇编文集。利用研究室对检察文学小组归口管理便利,推动检察调研与检察文艺的融合,以打造“实力滨检、活力滨检、魅力滨检”为主旋律,每年将全院干警的文艺作品汇编成《盈帆竞舟》文集,以文化的感召力,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展示文化育检的成效和公正司法的风采。目前该文集已印至第五辑,已经成为我院检察调研和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编辑: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