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扬子晚报:传销组织“升级换代” 打出“情感牌”“励志牌”
2017-11-27 09:37:00  来源:办公室

  传销人员也呈现三大特征:无业、年轻、外地

  “连锁经营”、“网络直销”、“足不出户就能创业挣钱”,这样的天方夜谭现在还有人相信吗?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给出的数据表明,仅2017年1月至10月,该院就受理审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犯罪案件12件,涉案人员63人,较前两年案件数量明显上升。传销组织呈现了“升级换代” 的特点,一改以往控制成员人身、通讯自由的暴力做法,打出“情感牌”、“励志牌”。 同时,传销组织的分布区域也更加隐蔽。

  无业、年轻、外地

  成传销人员三大特征

  “与以往相比,今年办理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犯罪案件呈现手段隐蔽化、犯罪人员主体年轻化的特点。”该院办案检察官张子扬介绍了刚刚办理的一起组织、领导传销案,犯罪嫌疑人栗某、刘某、苏某等人均为90后,自2013年年底至2016年10月间,他们从湖北武汉分流至无锡市,截至案发前共吸收传销人员120人以上,层级达3级以上。

  和绝大多数传销组织一样,他们披着“自愿连锁经营”或“资本运作”的“外衣”,谎称投资项目得到国家暗中支持,但没有实际产品,“拉人头”收取“加入资格费”,后带成员“串门”、上课,对其进行疯狂“洗脑”,全面营造“传销”致富的氛围,涉案人支付“入门费”加入传销组织,通过发展下线抽取份额,不断扩大传销组织。

  此外,办案人员还发现所有犯罪嫌疑人中外地来锡无业人员占了相当的比重,无业人员有60人,占所有人员的95.2%,犯罪嫌疑人平均年龄仅为27岁,无业、年轻、外地成为传销组织成员的三个显著特征。

  传销组织“升级换代”

  打出“情感牌”、“励志牌”

  打击传销,我国已有近20年历程,虽然打击势头不减,但为何传销犯罪活动仍屡禁不止,一直顽强“生存”,死而不僵?

  办案检察官郭晓杰分析说:“首先,传销形式多样,具有迷惑性。‘升级换代’的传销组织一改以往控制成员人身、通讯自由的‘暴力’做法,打出‘情感牌’、‘励志牌’,以更严密的内部管理和组织体系取而代之,通过‘授课’、‘谈话’等方式对成员‘温柔洗脑’,让其不知不觉陷入传销犯罪的泥潭。”

  另外,传销抓住了人们“求富”的投机心理,利用人们追求“一夜暴富”的心理,大肆宣扬“高薪回报”,抛出“高收益”噱头吸引一部分刚踏入社会,缺乏阅历的“萌新”,同时也诱惑了一部分具有经济基础,但做着“发财梦”的人。

  传销发展“下线”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杀熟”,成员利用他人的信任,发展对象防范心理较弱的特点,欺骗亲朋好友。“ ‘熟人’作案,屡屡得逞。”郭晓杰说。

  分散于城乡接合部、城中村

  传销组织更隐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传销组织隐蔽性强,发现线索难。传销人员具有较强的反侦查意识,组织多分散在城乡接合部、居民小区和复杂的城中村。在上述案件中,传销组织以“大家庭”的形式分散在无锡市多个安置房及老小区,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删除手机内一切相关信息,隐蔽性强。今年办理的12起案件中,分别因家属在互联网发帖举报、组织内部人员讨要“申购款”发生矛盾后由他人报警才案发。

  消除传销这个毒瘤,着力点应该放在哪?该院分管副检察长丁宏伟提出了“部门+群众”的建议,针对传销组织易聚集在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特点,工商、公安等部门应联合加大对出租屋、宾馆等重点场所的监管;检察机关与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加强信息互通,线索移送,形成打击合力,从源头上打击传销活动。此外,加强法制宣传,帮助公众认清传销骗局,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自觉远离和抵制传销,呼吁群众及时举报,有效遏制传销犯罪活动。

  编辑:杜艳